婺源篁嶺的深秋,總在霜降后顯露出最動人的模樣。天剛蒙蒙亮?xí)r,幾縷炊煙從徽派民居的檐角悄悄探出頭,裊裊娜娜地往上飄,淡得像被晨光揉碎的薄紗,又似輕輕暈開的水墨。煙里裹著柴火特有的溫吞香氣,慢悠悠漫過覆了層薄霜的馬頭墻 —— 那霜白本帶著幾分清冷,卻被這縷煙火氣染得軟了下來,為寂靜的秋晨添上了一筆恰到好處的暖意。村口的老柿樹就站在這份暖意里,枝椏間凝著薄薄一層素白,像披了件輕盈的霜色羽衣。
這棵老柿樹,無疑是篁嶺秋日里最惹眼的主角。它的枝干虬曲蒼勁,帶著歲月雕琢的紋路,安靜地向天空舒展著;每一根枝梢都掛滿了沉甸甸的柿子,像綴滿了紅燈籠,熱鬧又喜慶。霜降在柿子上,沒讓果實(shí)失了鮮亮,反倒像為這 “燈籠” 蒙了層半透明的輕綃,讓那抹紅多了幾分朦朧的柔美感。風(fēng)輕輕吹過,樹枝輕輕搖晃,帶霜的柿子便在枝頭輕輕碰撞,發(fā)出細(xì)碎的聲響,仿佛是秋光里的私語,悄悄訴說著屬于這個季節(jié)的秘密。

順著石板路往村里走,秋意便愈發(fā)濃郁地裹了上來。家家戶戶門前的曬秋竹匾,早已鋪開了一整個秋天的斑斕:一串串紅辣椒沾著霜花,像是裹了層薄薄的冰衣,紅得更透亮;金黃的玉米粒鋪在竹匾里,縫隙間凝著細(xì)碎的銀霜,遠(yuǎn)遠(yuǎn)看去,竟像是把夜里的月光也收進(jìn)了這谷物之中;還有橙黃的南瓜、褐色的豆子,在白墻黛瓦的映襯下,成了古村里最鮮活的色彩。那些白墻黛瓦的民居靜靜立著,偶爾有幾片黃葉從枝頭落下,飄在青石板路上,霜痕在葉片上留下淡淡的印記,讓每一片落葉都成了一封被秋露浸過的信,寫滿了深秋的詩意。
等日頭漸漸爬高,柿子上的霜露便慢慢消融了,露出更鮮潤明亮的紅色,在陽光下透著誘人的光澤;山間的霧靄也漸漸散去,遠(yuǎn)處的烏桕樹紅得似火,楓葉染成了透亮的金黃,一旁的松柏卻依舊保持著蒼勁的翠綠 —— 這紅、黃、綠層層疊疊鋪展開來,映著山下素凈的徽派民居,像一幅被精心暈染的油畫。
原來,篁嶺的霜降從不是秋天的收尾,而是為這一季的豐饒落下的一枚溫柔印章。霜落之后,柿子的甜度愈發(fā)醇厚,秋色也沉淀得更加濃郁,古村的輪廓在秋光里愈發(fā)清晰。風(fēng)里滿是歲月靜好的氣息,既有豐收過后的恬淡余韻,也藏著對冬天到來前,那份從容不迫的等待。走在這樣的篁嶺,連腳步都忍不住放輕,生怕驚擾了這份深秋獨(dú)有的溫柔。
未經(jīng)書面許可,嚴(yán)禁將本網(wǎng)內(nèi)容作為AI訓(xùn)練資源。










您當(dāng)前的位置 :


.png)

.png)

.png)

.png)

.png)







